网站首页 > 正文

讲座回顾|赵慧莉: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23-09-22文章来源:bat365唯一官网 浏览次数:

2023年9月17日下午2点,有源书院第157次会讲活动在城西区文汇小学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赵慧莉教授,会讲主题为: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主讲人介绍

赵慧莉bat365唯一官网教育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副经理,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教育部基础公司产品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心理学会常务副会长、青海省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海省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近五年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致力于跨文化研究与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长期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赢得了广泛好评。获青海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1项,首届青海省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全国老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5年奉献奖”、首届“青海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交往中生存。1、交往是一种“必需品”。交往是一种需要,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同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享受其中单纯的乐趣。因此我们应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的相处。所谓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接触、作用,构成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主要体现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人是属于社会性的动物,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就要求人要进行交往,因此,人际关系尤为重要,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2、人际交往的不可替代功能。与人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与人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人交往是自我认识的途径、与人交往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与人交往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获得社会支持,实现1+1>2,个体与他人双赢。

人际交往理论。1、(吸引)强化理论,即人都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2、社会交换理论。即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要么是未来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人们是按照以尽量小的代价换取尽量多的收益的原则行动的。3、 六位分割理论。即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通过5到6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4、自我表露理论。即所谓自我表露就是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双方自我表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5、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即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3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三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人际认知中的偏差、时空因素、相似或互补因素、人格与能力因素、仪表、异性相吸元素。

完善交往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1、调整认知,促进自我成长。决定人的情绪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的非理性想法,进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反应。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2、人际交往中的界限。生命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时间有限、经历有限、能力有限。所谓的界限就是,每个人心里的一条底线,用来保护自己,并可界定自己与别人不同之处。所以当发生了这条底线以外的事情,人会觉得无所谓,但是当别人想要试着跨越这条界线时,你就会觉得有不舒服的感觉。

矫正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1、首因效应(陌生人之间),即忌 “以貌取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2、近因效应(熟悉者之间),即忌只看一时一事,要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忌以偏概全(全盘肯定或否定),要要尽量消除“偏见”,多角度分析取舍。4、刻板印象和定势效应,即忌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分析。5、投射效应,即忌片面地以己论人。同时我们应该矫正不良性格,改善人际关系,以及掌握与人沟通的艺术,获得健康的人生。

短短三个小时内,赵慧莉教授对如何进行人际交往从而促进心理健康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且让我们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有源书院也在此次会讲结束之际对赵教授发出了下一次授课的邀请,让我们期待赵教授的下次到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bat365唯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