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正文

有源书院第156次会讲活动

发布时间:2023-09-19文章来源:bat365唯一官网 浏览次数:

2023年9月17日上午九点,有源书院第156次会讲活动在西宁市文汇小学举办。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王祖基老师,会讲主题为“杜拉斯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

王祖基,河南南阳人,文学博士,bat365唯一官网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参与省部科研项目6项,先后在《文艺争鸣》《云南社会科学》《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十八世纪以来西方想象的中国十分美好。到十九世纪,西方对于中国的形象还处于一种复杂的情绪当中,这主要是因为与中国缺少交流。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看到了中国的衰败,所以对中国的认知从积极开始走向消极,甚至开始走向了丑化的时代。

这种认知的变化自然会在影响到后续的文学作品创作。例如在杜拉斯的小说当中,就有这种变化。其在1950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84年《情人》1991年《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所描写的故事主线虽然大致相同,都是法国女孩与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但是其中所刻画的中国人的形象却发生了变化。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所出现的中国人形象是比较猥琐的,但是在后来《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当中作者所描绘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小说当中虽然依然存在这对于中国人类型化的描述--鸦片。但是小说当中也出现了其它的声音,那就是女主角眼中的中国人,他“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尽管作者在结局当中依然没有让法国女孩和中国情人喜结连理。但是作者让法国女孩与中国情人有更多的情感的交流和对话,由此建立起来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让这部小说当中的“中国情人”变得丰富而完美。

通过形象的变化反映出作者对于中国人的认知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作者对于特定时期中国文化现实的一种写照。这种写照除了依赖作者的固有认知,还依赖作者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社会集体想象物”。所以“中国情人”形象负载了法国社会对中国的集体想象。 因此杜拉斯在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塑造中,必然导致对自我民族的观照和透视。而且在塑造中国人形象的同时,也势必会让形象背后的作者自身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来。这是因为他者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杜拉斯在对“中国情人”形象的反复重构自然就会映现出了创作主体自我认知轨迹的演变。

短短三个小时内,王老师对杜拉斯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进入了深入的描述和评价,让书友们对于杜拉斯小说当中中国人形象的变化以及其背后的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有源书院在此次会讲结束之际对王老师发出了下一次授课的邀请,非常期待王老师的下次到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bat365唯一官网